气象档案:每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都能在过去找到答案 | ||
|
||
每到台风季,对于身处抗灾第一线的人们来说,都是一场不小的考验。台风作为气象灾害的一类已肆虐千年,其影响之大绝不下于水旱蝗。 “飓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的描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确切台风记载。 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 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 ——沈怀远《南越志》 在我国,每年的6月至8月是台风活跃期,尤其进入8月,更是一年中台风最为活跃的时期。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常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台风的登陆往往伴随着暴雨、洪水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7月29日在安徽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在“杜苏芮”尚未退场的同时,第6号台风“卡努”便强势登场。台风接连生成,你是否会觉得某个台风好像哪里见过? 案例导入 2006年 台风“桑美”袭击福建沙埕港 阅历丰富的老渔民 以“回南风”的经验合理规避风险 案例中所述的“回南风”即指在台风登陆前,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处于台风的前部,会先受到吹偏北风的影响;而在台风登陆后,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处于台风的后部,风向转为吹偏南风。该偏南风即为“回南风”,“回南风”风力造成的灾害跟前期具有相似性。经验丰富的渔民根据以往台风的“回南风”采取措施,合理规避风险。每一号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不止于此,其实每一号新台风,都有可能跟过去某年的历史台风有一定的“相似性”。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表示“杜苏芮”与2016年的14号台风“莫兰蒂”较为相似。在过往的报道中,曾指出2015年深入我国内陆的台风“苏迪罗”,从登陆地点、登陆时间、台风路径的相似度来看,与2008年台风“凤凰”、2005年台风“泰利”十分相似。 当一个新的台风来临时,在预报中经常会借助“历史相似台风”作为预报的重要依据,不仅能为台风的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参考,还能通过了解过去相似的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预警发布、灾害损失,为当前台风防御提供参考。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台风的“相似性”,根据历年关于台风的记录,来监测和预报台风,这就彰显出每号台风记录在档的重要价值。 中央气象台智慧台风检索应用系统 面临数据爆发式增长的年代,也随着现代气象档案事业的发展,如何才能在芸芸“台风”之中找到那个和实时台风相似的台风呢?首先,需要将历年来所有台风的详细资料记录下来,同时还能依据现代技术从成千上万的台风中自动分析每一号台风的相似台风。 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的“智慧台风检索应用系统”数据库记录了有记录以来所有台风生命史卫星影像、雷达图像、海温、高低空大气环流形式等海量数据资料信息。“智慧台风检索系统”——将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台风数据集进行了汇总,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高速解析处理、快速吞吐、快速统计。为有效提示台风未来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预见其可能造成的风雨影响和次生灾害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智慧台风检索应用系统平台界面 古人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除了台风,仍有雨雪晴霭,风云雷电,气象万千,我国古代也形成了观天察气、看云识云的气象学识,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换的一般规律,留下了传承千古的独特文化资源,下面一起随着小编在档案资料中一窥古人的气象智慧吧。 相传我国在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因为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知道天气信息是生存必需。而在甲骨文中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就已十分丰富、细致,包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等许多项目。 最早的气候记录是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卜辞。夏商时代开始在明堂观测和记录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及燥湿、寒暑、雨、露之类的现象,但如何观测,并没有具体记载。 记载天气现象的甲骨文 按《后汉书 百官志》记载,具体负责气象工作的是太史令。在太史令的统属下,有明堂令和灵台令各一人,负责日常天文、气象的观测工作。观测的项目包括审听音乐的清浊以及是否和谐、测定日晷的影子是否准确、权衡土炭测定燥湿(阴阳)的情形、审查各项观测记录并推定阴阳之气的情况等。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要求。其中,音乐的清浊与阴阳对应,实际是一种湿度指标。空气干燥,音乐才轻扬;空气潮湿,音乐则会低沉。 降水,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史书中的降水记载,几千年未曾中断。最具科学价值的是钦天监和各地方上报朝廷的《晴雨录》,这是有组织的、连续的天气记录。 晴雨录 除此之外,古人还留下清朝时期晴雨录、海关月总簿、天气图等众多珍贵历史档案资料,通过几千年来的积累,古人循着这些蛛丝马迹,就可以推断出,比如,唐朝可能是个温暖的时期,清朝可能有一段时间很冷;哪一年旱涝灾害多,哪一年风调雨顺等讯息。 现代技术让历史照进现实 气象档案不仅在国家宏观决策、国民经济发展、减灾防灾、国家安全、民生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大气、海洋、农业、生态等诸多领域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为了降低诸如台风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各国气象部门纷纷针对大量的气象信息资源建立了强大数据库平台,以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通过提高气象数据的读取性能、挖掘气象数据价值提高气象预判的精准性。 灾害性天气历史个例智库应用系统设计 随着气象探测技术和数值预报水平的飞跃发展,监测预警预报手段日益丰富,我国气象工作者焦圣明等提出建立针对江苏灾害性天气个例、资料较全面、查询显示较方便并且又具备天气系统分析能力的灾害性天气个例智库分析系统,借由分布式处理和长序列数据访问的新基建,实时满足预报员海量历史个例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通过快速对比,寻找相似性,让历史照进现实。 害性天气个例库智能分析系统主页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简称 ECMWF)是一个包括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组织,是当今全球独树一帜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也是一家 24/7 全天候运营服务机构。其前身为欧洲的一个科学与技术合作项目。1975年ECMWF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英国的Bracknell。 ECMWF 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为其会员国和合作国以及更广泛的社区提供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和其他数据。该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设施和气象数据档案馆之一。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表声明表示,该组织已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指定为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职责包括提供高级培训和协助WMO实施其各项战略。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法国气象局建立气象档案门户网站 2022年底,法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门户网站正式上线。目前,该网站已经录入近8.5万条文件目录和超过60万张相关图像。 法国气象局保存着排架总长度超过7.5公里的气象档案。这些档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都市地区、法国海外领土及前殖民地的气象观测记录,二是1855年法国首个气象部门成立以来有关气象站、观测技术和测量仪器的文件。 网站囊括了法国气象局大部分最为重要的气象档案,包括1923年以来专业观测站的每日记录、1940年至1944年德国对法国机场的气象观测报告、1865年至1939年师范学校的相关记录、1960年之前法国大都市志愿者站的降雨观测报告,以及19世纪末殖民地医院、灯塔和信号台的气象记录等。这些档案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历史价值,档案原件一部分保存在法国气象局,一部分保存在法国国家档案馆。 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中 人们不断总结经验 在复杂的不确定性中 寻找可预报性的历史 让历史照进现实 风雨无情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 小编提醒大家务必做好防护! 及时关注气象最新报道 合理规避气象灾害风险! 参考资料: [1].法国:气象局建立气象档案门户网站[J].陕西档案,2023(1):13. [2]焦圣明,郑媛媛,王宏斌等.灾害性天气个例库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气象,2017,43(3):354-364. [3]哪有什么未卜先知,只是有人为你毕生求索[EB/OL].[2020-03-23] https://mp.weixin.qq.com/s/daNiQo7HMtmc0EEmIHT83A [4]你这个台风,我好像见过你!知灾害“台风分析”带你寻找“孪生”台风! [EB/OL].[2023-07-29]. https://www.sohu.com/a/479133133_734202 来源: ICA中国宣传组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微信公众号 2023-08-03 07:30 发表于上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