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业务与新知
档案守护城市声音记忆

发布时间:2022-08-05 浏览次数:

引言

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ICA宪章(ICA Constitution)指出档案构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记忆,塑造了他们的身份,是信息社会的基石。2018年,ICA年会主题为“治理、记忆和遗产”,会议讨论了如何将记忆和档案作为促进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工具等重要议题。联合国大会将2019年确定为“国际本土语言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Indigenous Languages),并在决议中强调了保护、弘扬、复兴濒危语言的紧迫性。“城市记忆”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特定类型,有着“记住城市历史、保护城市特色、加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作用。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正在隔断城市历史的文脉,破坏了城市历史的建筑本身,也消融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失忆”现象引起了中国人的警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档案界提出以建立城市记忆库的方式来实现“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整合与留存,实现“城市记忆”的开发与传承。GLAM机构保存的各种书籍、档案、照片、录音、录像、音乐、电影、口述历史的音视频资料等文化记忆资源,以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元素。

“走近城市声音档案”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言、传统戏剧、歌曲等越来越多体现城市特色的声音慢慢逝去。声音是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播濒临消失的城市声音,是构建城市记忆的必要内容。城市记忆视域下的声音档案主要指人为声音,包括方言声音档案、声乐声音档案和器声声音档案等重要类别。挖掘声音档案的多重价值,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明,充分发挥声音档案在城市记忆构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大家是否听到过通过某种方式被系统记录并留存下来的城市声音?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声音档案,守护我们的城市声音记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案例,向大家讲述城市声音档案与城市记忆的故事。

国内守护城市声音记忆实践案例

1.方言声音档案开发利用稳步开展

我国方言声音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践工作稳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就。一方面,建立并开通有声数据库展示网。由国家语委推动建设的中国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于2008年展开。该工程采集反映地方特色的有声语言资料,形成了数量可观的音视频档案,并系统整理后开通展示网以供利用。另一方面,借用媒体部门力量进行宣传。例如,宝鸡市档案局联合宝鸡电视台共同制作了方言电视节目《音韵宝鸡》,浙江德清县档案局与德清县广播电台联合制作了方言栏目《家乡话,话家乡》等;除方言电视节目与方言栏目外,还有档案部门与媒体宣传部门合作发行的方言纪录片《陕北话》等。

2.“梨园有戏”——河南戏曲档案展

2022年7月,“梨园有戏”——河南戏曲档案展开展暨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开馆活动在河南省档案馆举行。“河南戏曲档案展”是在原有“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基础上,由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河南省档案馆、郑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其中,与戏曲相关的音像资料是展览的重要内容。河南省档案馆借助声像采集、编研办展等多种形式,将戏曲档案保管好、展示好、传播好,开辟了戏曲文化传播和档案文化宣传的新路径。

3.长沙图书馆“声音图书馆”

我国多家图书馆推出“声音图书馆”,倡导记录声音、留存声音、使用声音、鉴赏声音。2016年,长沙图书馆创新性地提出了“声音图书馆”项目,囊括了自然之声、城市之声、生活之声、故事照片等6大板块的近千条声音供广大市民品鉴,将现今听起来有代表性的、有故事性的、亦或是稀松平常的,一切有关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的声音记录,以一种“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一册长沙文化的声音“典籍”传播出去。城市声音记录者、声音设计师大悟和报社记者童迪在长沙走街串巷,捕捉了十二个时辰里的十二段声音和十二幅画面,拼凑成这座城市一天的模样,并在微信平台进行了展示。

4.深圳城市声音博物馆

深圳城市声音博物馆致力于用声音记录这座城市变迁的脚步,制作了深圳声音地图。主要内容包括:

(一)“声音地图”: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不同类型的声音素材,如人文地图作品《南山声音》、自然地图作品《生命的河流》、历史地图作品《袁庚的声音“向前走 莫回头”》;

(二)“时光留声机”:在公共场馆、商业场所,根据不同的场景,搭建不同的声音采集空间,收集各类的声音主题,如《听那些年我们都给谁做过饭》;

(三)“主题声音创作”:邀请市民加入声音主题,创造一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展示,如《自然之声第三期——海洋的声音》。

5.“北京记忆”项目成果——《声忆京城》

在大家普遍关注于图文记忆和实物记忆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记忆”项目通过对于声音记忆的研究,整合北京声音资源,收藏了古建筑、民俗活动、自然四季等声音,形成了声音记忆的构建成果《声忆京城》,作为对城市记忆保护与呈现研究的补充。

《声忆京城》指出,北京的记忆里不能只有看,也需要“听北京”。其中收集了北京站的整点报时声、酸甜豆汁儿的叫卖声、咿咿呀呀的京剧声等。各类声音皆意蕴丰富,陪伴了几代北京人的成长,是一种精神象征。

国外守护城市声音记忆实践案例

1.“城市与记忆”网站

Cities and Memory是世界上最大的声音项目之一,是一个全球性的协作声音艺术和现场录音项目,旨在重新混合世界。它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0多种声音和1000多名特约艺术家。在其“城市和记忆电台”板块,用户可以听到来自全球声音地图上随机选择的声音,包括现场录音,以及从这些录音中重新构想的作品。如伦敦贝克街的现场录音作品、多瑙河海滩的再创作声音。“城市与记忆”还开展了许多子项目,如展现伦敦地铁全貌的“下一站”(The Next Station)、纪念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的“太空之地”(Space is the Place)、“宅在家的声音”(#StayHome Sounds)等,来记录世界上不同环境下各式各样的声音。

网站链接:https://citiesandmemory.com/

2.墨西哥国家声音档案馆

墨西哥国家声音档案馆(Fonoteca Nacional de México)成立于2008年,收集最能代表墨西哥人的历史、身份以及文化的声音,力图用这些声音拼成一个完整的声音档案馆,并对这些珍贵的素材进行保护和推广。在墨西哥国家声音档案馆可以亲耳聆听到墨西哥动听而丰富的声音。日常生活的歌曲、官方演讲录音、流行语、广播剧、采访及其他声音作品……与墨西哥的地理、人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拼成了一个完整的墨西哥。这些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丰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网站链接:https://fonotecanacional.gob.mx/

3.大英图书馆“英国声音地图”项目

大英图书馆不仅保存有书籍文献,还保存着声音档案。大英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对声音档案启动数字化工程,从350万条录音档案中选取5万条上线供全球公众聆听。大英图书馆推出的“英国声音地图”项目(UK Sound Map),是公众上传的各种录音,区别于官方的、书面的记录。借助于智能手机的录音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该创新研究项目。邀请公众录下他们所在生活环境的声音,并用标签或评论的方式简要描述周围情况即可。大英图书馆与BBC联合将这一计划拓展为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倾听计划”。一方面挑选公众上传的声音档案在全国或地方电台同步播出,另一方面将所有上传的声音档案都收集进大英图书馆的档案馆中。同时,将捕捉到的声音展现在在线地图中,参与者和使用者可以互动并获取不同的声音。

网站链接:https://www.bl.uk/

推进城市声音档案建设的启示

应用声音档案构建城市记忆应充分考虑声音档案形成分散、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需要辅以文字说明等特性。目前,我国城市声音的构建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更好推动我国城市声音建设应注重以下几点:

1.完善声音档案管理模式

区别于传统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形成与收集,声音档案有其自身独特的收集方法、记录要求及呈现要求。为了做好声音档案的记录、收集、保管和使用,同时,为了公众在留存声音记录时标准统一以及网上利用便捷,档案馆应明确声音档案管理操作规范和统一元数据标准,推出全球范围的培训内容、声音分析软件等工具,以及不断研发新的记录声音的技术、设备,更好地留存城市声音。

2.推动声音档案协作式开发

档案馆可通过与不同文化机构,如专门的声音档案馆或是声音博物馆实现协作,共享保护技术、利用平台、开源代码分享等,促进声音档案的丰富与利用。不同的机构对声音档案的保存有其不同的目标和侧重点,声音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特点,更加需要不同机构的协作,从而形成整体的声音档案遗产。此外,还可以借鉴“英国声音地图”、深圳城市声音博物馆“主题声音创作”等项目经验,让公众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参与到不同类型声音档案开发项目中。推动公众参与不仅可以缓解档案馆人力财力的不足,加快我国声音档案资源开发的进程,更能够鼓励公民为社会作出个体贡献,增强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实现人生价值。

3.深度挖掘声音档案的故事内涵

在选取城市声音构建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讲好这些声音背后充满人情味、有温度、平民化的故事,通过情感共鸣,展现城市独特魅力。如方言档案具有展现地方文化、承载地方记忆的作用,可通过深度挖掘,找寻与民俗、老照片、民间文学、音乐等文化内容的契合点,用有温度、平民化的方式加以呈现,拉近方言档案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唤起集体的共同记忆。档案馆可以通过数字人文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声音记忆内容进行理解、呈现、探索,实现声音记忆的价值创新与价值服务,如通过可视化、词频分析等手段进行微观分析,实现对城市声音记忆背后历史发展历程、文化内涵、精神风貌的价值探究,并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呈现研究内容,实现保存甚至跨学科的交流。此外,还可以尝试与自媒体结合、开设相关账号,建立相关网站或是设计VR虚拟展厅,更好地讲述声音档案背后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夏翠娟,陈刚.支撑城市记忆项目的时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J].数字人文研究,2021,1(01):96-104.

[2]李星玥.城市记忆视角下声音档案的开发利用——以《声忆京城》为例[J].北京档案,2020,(03):32-34.

[3]孙秀梅,宋佳勋.陕西省档案局与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我国首部方言纪录片《陕北话》[J].陕西档案,2018(02):5-6.

[4]王贞.用声音记录世界——国外声音档案馆的建设[J].中国档案,2015(04):66-67.

[5]徐拥军.档案记忆观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2017.

[6]朱伶杰,张倩,朱娅妮.方言档案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2(01):59-61.

[7]吴承斌,彭导琦,高梦盈.数字人文视角下城市声音记忆开发策略与价值实现:以西安市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105-109+112.

撰文:仲晓莹

排版:张茜雅

审核:邵亚伟

来源:2022.07.22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