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业务与新知
工业遗产档案的产生背景、内涵及保护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

摘 要】 工业遗产的价值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工业遗产档案作为工业遗产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记忆,其概念被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档案学与工业遗产领域的交叉融合。基于工业遗产档案概念的产生背景及相关概念整合与推演,对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展开系统梳理,认为工业遗产档案是指工业时期工业生产实践或相关活动中形成的,能综合、典型的反映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对城市和社会有保存价值,包含文字记录、地图和其他制图材料、照片、电影、录音等的原始记录。基于以上研究,追踪国内外涉及工业遗产档案实践活动,以形成工业遗产档案的要素框架,归纳工业遗产保护主体多元、主体间关系密切、合作方式多样,保护内容逐步拓展,征集逐渐成为主导,保存地分散且独立,以目的为导向拓展利用方式等特点,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政策[1]、管理办法[2][的颁布,不同批次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工业遗产名录[4]相继公布,作为新型文化遗产的工业遗产逐步走向大众视野,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将青春运动与工业遗产永久结合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更是让工业遗产成功“出圈”,成为万千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胜地”。工业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档案作为工业遗产中最基础的内容组成也开始引发档案学术界及实践部门的关注与思考。2021年,“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档案开发”作为国家重点档案与保护开发工程被写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5]这一举措标志着工业遗产档案正式成为全国档案部门的当前及未来工作重点,引导全国各地档案部门展开相关实践探索。

对于工业遗产档案,在“档案馆藏是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元素”[6]成为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学者的共识下,工业遗产领域主要将其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一部分开展调查统计[7]、物质载体保护[8]、开发保护对策建议[9]等探索研究,但由于暂未涉及以工业遗产档案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专门性研究与探讨,研究深度有限。在档案学界,以工业遗产档案等为研究对象,总结某一地区实践经验,或探索开发与利用新思路 。也涉及数字化背景、文化遗产 等不同视角下的保护思考。可见,工业遗产档案已经开始走进工业遗产及档案领域的研究视野。而虽然“工业遗产档案”这一表述渐趋流行,其概念及其内涵仍旧较为模糊,且未形成广泛共识,未形成系统性框架;同时,作为新生概念,缺乏对其既有实践内容的系统梳理和特点分析,导致对工业遗产档案自身特点的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后续在实践与理论层面的探索。

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拟对工业遗产档案的产生背景、内涵及保护实践开展基础性研究,以便为工业遗产档案这一涉及跨学科的研究夯实基础。首先,追溯概念产生背景,并综合不同领域相关概念归纳工业遗产档案的内涵、构成要素,明确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界定;继而归纳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实践及特点,形成工业遗产档案的要素框架,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1 工业遗产档案概念的产生背景

1.1 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档案意识。19世纪中后期,为对工业历史展开深入的研究,英国率先设立“工业考古学”,重点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存。学科的成立促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8]也推动专门针对近代工业历史遗存的国家与地区级工业考古学会相继成立。1968年,伦敦工业考古学会(The Great London Industrial Archeology Society,GLIAS)成立,负责记录伦敦工业历史遗存,并将档案记录存放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档案馆等处。这意味着在实践层面,档案作为记录工业历史遗存的方式初步进入工业考古领域,并与工业遗存之间产生了关联。20世纪70年代,随着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逐步形成,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TICCIH)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正式成立,致力于工业和工业厂址、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的保护,包括房屋、工人居住地、工业景观、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工业社会的文件等。这标志着具有档案属性的“工业社会的文件”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得到国际层面的关注和承认。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作为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正式通过。尽管宪章中关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并未明确提及档案的相关内容,表现出定义尚存在的一些疏漏,但在工业遗产价值论述中明确指出书面记录是工业遗产所包含的活动证据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等的重要体现,并在工业遗产的维护与保存中提出应鼓励保存文件记录、公司档案、建筑平面图以及工业产品样本。通过国际准则,档案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价值体现以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对象在理论层面得以深化,自此档案开始作为世界各国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政策引导下,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召开,通过颁布《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明确企业档案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体大会上通过《都柏林准则》[10](The Dublin Principles)基于既有认知对工业遗产的相关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准则》重新对工业遗产进行定义,认为“工业遗产包括遗址、构筑物、复合体、区域和景观,以及相关的机械、物件或档案,作为过去曾经有过或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业生产、原材料提取、商品化以及相关的能源和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证据。”至此,档案被明确纳入工业遗产定义之中,成为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1.2 工业类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得以认识。随着世界各地文献遗产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1992 年国际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11]旨在以最合适的技术保存世界文献遗产、促进文献遗产的普遍获取、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存在和重要性的认识。而这一举措也极大推动了我国对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文件、手稿及口述历史记录等文献的认知转变,开始从文化遗产的视角认识档案的重要价值。2000年,为积极响应号召,由国家档案局负责牵头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组织正式启动,并建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而在随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文献中,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档案、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兰州黄河铁桥档案、李鸿章在天津筹办洋务档案文献、延长油矿管理局“延1井”(陆上第一口油井)专题档案、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档案文献、民国时期筹备三峡工程专题档案、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开滦煤矿档案文献、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等见证着我国工业发展进程的档案开始受到学界和社会的专门性关注。而将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档案与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由工信部主办,共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共两批)的工业遗产及其核心物项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工业遗产档案大部分尚未被纳入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之中,成为完善工业遗产名录及其核心物项的重要补充。

1.3 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抢救式进馆

承载着工业企业辉煌过往的破产企业档案在被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凸显着对城市、社会的重要价值 ,成为工业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战略的重构,国营工业体系的调整,产权制度的变革,我国工业主体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工业产品也出现了从短缺到过剩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破产、兼并、合并、更换名称、变更领导关系、调整生产经营范围等现象成为一种必然 。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要求管理人“接管债务人占有和管理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从法律层面规范了管理人在处理企业相关档案资料应履行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颁布实施《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从档案处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等方面规范了国有企业在资产与产权变动中的档案处置行为。同时,明确改制企业档案应归为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管理,不能随其他资产买卖和转型,以防止国有资产和档案的流失。基于此,全国各地综合档案馆开始了对破产企业的接收进馆工作。以民族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的苏州为例,为顺应苏州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后改制企事业档案资源管理的形势和要求,苏州档案行政部门开始介入改制过程,在改制方案中强调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截至目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集中保管了苏州市区市属改制企事业单位23个行业592个全宗的200余万卷档案,以及轻工、电子、工艺美术等行业的产品实物档案,其中民国及以前的历史珍贵档案上千卷(件),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苏州工商业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此期间,越来越多地档案实践部门开始意识到这些抢救进馆的破产企业档案档案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真实地记录着不同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具有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正是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在对前期抢救接收的破产企业档案的整理中发现的宝贵资源。2017年,记载着苏州丝绸工业辉煌和荣耀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具有中国传统工业发展特色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走向世界遗产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世界遗产中的70处工业遗产,[12]尚未有中国工业遗产入选的遗憾,更激励着各地档案部门重视对本地工业类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保护。

由此可见,在工业遗产领域,档案最初作为记录工业遗产的方式是将档案与工业遗产形成关联的重要契机,随之工业生产相关档案作为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工业遗产档案概念形成的基础;在文献遗产领域,而工业类档案文献遗产价值被不断认识和肯定是工业遗产档案被广泛认可的关键。在档案领域,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抢救式集中进馆促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成为工业遗产档案的主要组成;三个领域在各自行动中逐渐相互影响,由此推动工业遗产档案这一新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 工业遗产档案的内涵

通过梳理工业遗产档案产生的背景,不难发现,工业遗产档案萌芽于工业遗产保护,虽前期多因工业遗产记录的保护方式被提及,而后随着对工业遗产认知全面化,工业遗产档案主要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而被广泛认可。因此,本研究认为,要想理解“工业遗产档案”,首先要对“工业遗产”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工业遗产档案的内涵。

2.1 工业遗产的概念演变

从现有的政策文本和相关研究来看,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且随着认识的深入而愈发全面,在时间、范围和内容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表2所示。在时间层面涉及整个“工业发展过程”;在范围方面既包含“加工冶炼、生产、传输、管理、科研”等直接生产活动也包含与生产相关的“宗教崇拜、教育”等社会活动;在内容方面包含“生产场所、生活场所、机器设备、产品、档案”等物质遗产也包含“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尽管在工业遗产的定义中,档案尚显渺小,但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外延赋予了工业遗产档案的广博范围。   

2.2 工业遗产档案的构成要素。鉴于目前尚未发布与工业遗产档案有关的政策文本,本研究主要尝试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中工业遗产档案的定义进行梳理,并结合上述工业遗产的概念,归纳工业遗产档案内涵的构成要素,如表3所示。

通过观察表3中的构成要素可知,当前学界对工业遗产档案的定义涉及工业生产活动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档案和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或称工业遗产建档)两部分内容。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建档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文化遗产保护初期即以深入人心,而在尚未形成健全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初期,最先关注到大型厂区、矿山等不可移动建筑物遗产价值的工业遗产领域,为其开展建档工作相对更为普遍。随着社会对工业遗产认识更为全面,在有关工业遗产档案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主要将其视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讨论,本文认为工业遗产档案是指工业时期工业生产实践或相关活动中形成的,能综合、典型的反映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对城市和社会有保存价值,包含文字记录、地图和其他制图材料、照片、电影、录音等原始记录。

3 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实践及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在对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和内涵具有较为明确的界定之后,本研究尝试从定义出发,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通过追踪国内外涉及工业遗产档案实践活动,对既有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实践内容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目前工业遗产档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保护主体(个人、相关组织、政府机构、专门组织)、保护内容(原始资料、衍生资料)、保护方式(收集、保存、利用)三大类别、九大要素及对应的23个二级要素,如表4所示。

3.1 保护主体要素

由上述内容可知,当前工业遗产档案实践主体主要涉及个人层面的研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相关组织层面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中的档案部门及相关部门;以及专门组织中的档案组织和工业遗产组织。

根据工业遗产档案保护的发展阶段,保护主体最初以相关人士的个人意志为主导,自发性强。尤以工业领域、历史领域、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最为突出,他们开始从技术保护、学术研究、国家资产等角度意识到工业遗产档案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开展调查、整理、编纂工作 。随着对工业遗产档案认识的加深,多样化实践主体逐步开展局部性探索,包括政府部门、工业企业、高校、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记忆机构及社会组织。直至在地方或国家层面形成专门的工业遗产保护组织,工业遗产档案实践开始走向专业化。而国际组织层面的政策性引导,为工业遗产档案规范化保护、国际化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不同主体间关系密切,合作深入。合作方式具体体现为:(1)保护内容方面的合作。研究学者自发或受邀为工业企业梳理、撰写特定工程项目、人物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记录,如为庆祝福特公司50周年,学者亨利·埃德蒙兹(Henry E. Edmunds)对福特公司的档案馆藏进行梳理,包括从1900年到1947年具有历史、永久价值的触及美国生活方方面面的工作记录 。(2)保护方式方面的合作。不同组织机构间就工业遗产档案的管理、保存、开发利用等问题展开合作,如美国企业史学会在后期迁至哈格利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商业、技术和社会历史中心之下,由哈格利中心协调员负责管理其年度会议、财务、会员资格和其他工作;伦敦工业考古学会将伦敦工业历史记录存放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档案馆等处。(3)保护资金方面的合作。以政府机构为主就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性开发为相关组织提供资助。如英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南威尔士煤田历史项目以构建南威尔士煤田一百多年间(1870-1974)劳动和社会的口述历史。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大英图书馆资助威尔士斯旺西大学图书馆开发在线目录来改善对南威尔士煤田藏品的访问 。

3.2 保护内容要素

基于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实践,目前保护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资料与衍生资料两大类。原始资料主要包括档案资料、口述档案;衍生资料主要指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其中原始资料中的档案资料,包括账本、设计图纸、验收证书、契约、业务凭证、人事档案、调查记录、技术笔记、票样、债券、老照片、手绘稿、邮票、商标、标本以及厂志及出版物等具有档案属性的文献材料。口述档案主要包括影像资料、录音材料等,以此留住亲历人对工业历史的回忆。在衍生资料中,主要由考古协会、研究机构通过调查报告及以报刊、图书、资料汇编等形式的研究成果来弥补因原始资料的受损、遗失、破坏而带来的完整性缺失。

从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实践的发展来看,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内容经历了从工程技术,企业历史记录等局部、个别层面内容逐步扩展到经济、劳动、历史、社会等宏观领域的内容。如关注劳资关系、产业政治、劳工权益、民生、社会记忆等。

3.3 保护方式要素

当前,工业遗产档案保护方式主要涉及收集、保管、利用三种形式。其中,收集可分为征集和接收;保管包括建立专门的保存地和指定保存地;利用包括教学、讲座、出版、共享。

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征集逐渐占据主导。保护主体在原有工业遗产档案的基础之上,除了尽可能收集与其有关的原始资料外,更注重通过社会征集、建立口述档案推动工业遗产档案的完整性保护。如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从最初仅接收国有工业企业中的工业遗产档案,开始面向社会逐步征集非国有企业工业遗产档案以及与民生相关的工业遗产档案。(2)保存地分散且独立。目前国内外涉及工业遗产档案保存地包括高校图书馆、国家或地方档案馆、图书馆、工业企业、近代史、经济史、社会史、企业史等相关研究协会下属资料中心,以及社会团体自发成立的线上数据库。各保存地均因其职能责任不同对工业遗产档案保护权限也并不相同。如寄托性质的保存地只负责保存,不涉及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内容研究、开放共享等职责。同时基于不同的保存目的,对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收集范围、保管要求、以及价值鉴定、开放鉴定标准也各不相同。(3)利用方式以目的为导向且不断拓展。尽管当前不同保管主体对工业遗产档案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强调资源共享,但仍因保护主体性质的不同,存在不同的侧重。如相关组织更强调工业遗产档案的研究价值,为学科研究对象服务,将其作为学科资源应用于教学,而专门组织以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强调对其自身的研究与保护,并通过期刊杂志等形式传播学术思想。

作者/张晨文

来源:2022.08.27 档案管理杂志社编辑部 微信公众号

原载:《档案管理》2022年5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