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档案利用提供新思路 | ||
|
||
引言 档案承载记忆,肩负利用使命,将艺术融入其中,让档案原本的“情感”与艺术创作者们的情感交汇,使历史事实以艺术方式阐释。艺术创作者们从档案中捕获信息,激活灵感,创作艺术作品,让“沉睡”的档案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让它们感受今世的脉动。智利天主教大学艺术学院档案馆馆长亚历杭德拉·沃尔夫(Alejandra Wolff)曾说:“我认为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实践与档案结合,使遗忘的空间可见,这也是一种档案实践。” 传统上,以艺术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时空艺术包括戏剧、影视(电影)、舞蹈。以上即八大艺术。近年来,在承接八大艺术的优点基础上,提出第九艺术(电子游戏)。而随着21世纪初艺术领域的“档案热”逐渐兴起,“档案艺术”这一作品形式随即得到发展。“档案艺术”与“艺术档案”存在一定的区别。 小贴士 艺术档案:《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明确指出:“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档案艺术:档案艺术是指将“档案”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参与历史叙事,把诠释档案的权力属性和虚拟创作作为一种区别主流记忆和追求历史真实的手段,整幅作品拥有或反映出一种明确的话语结构,与仅仅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档案的艺术形式不同。 简单来说,“档案艺术”与“艺术档案”的区别在于,“档案艺术”是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包含的对档案的利用程度,而“艺术档案”则是对艺术家创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归档。今天,小编更多地想向大家介绍在“九大艺术”中,国内外“档案艺术”创作有着哪些典例风采,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文学:以文会友 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现存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姚雪垠等14位名人的各类档案共计1万余件。其中,有关姚雪垠的档案包括部分手稿、奖章、证书等;有关冯友兰的档案包括手稿、书籍、回忆录等。开发利用这些名人档案,能够为当今社会丰富精神养料,彰显档案价值。 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馆藏的姚雪垠档案资源出版了《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和《姚雪垠书系》。 《一代文学大家姚雪垠》是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读物,通过简明生动的叙述、姚老本人的娓娓话语、名人大家的中肯评说、亲朋好友的深情回忆,以及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291幅姚老各个时期的照片,比较全面、具体、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姚老的一生。《姚雪垠书系》不仅包括姚雪垠的经典著作《李自成》系列,还包括《崇祯皇帝》等作品,全面的反映了明朝末年的众生百态。 此外,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前任馆长吕琦根据馆藏的冯友兰档案编写了《世纪哲人冯友兰》一书。该书主要分为耕读传家(1895-1913)、从逻辑到哲学(1913-1918)、真正学者的材料(1918-1923)、安身立命之地(1923-1937)、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1937-1946)、六书纪贞元(冯友兰的哲学体系)、一部被译成多种语言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外在的苦难与内在的真诚(1949-1976)、学术思想的晚年定论(《中国哲学史新编》)、旧邦新命真火无疆(晚年明志)、历史的评说及永恒的怀念等部分。 原馆长吕琦通过时间线将冯友兰的一生经历串联起来,为读者讲述了冯友兰创建“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以及在讲台上辛苦耕耘七十余年的育人经历,还原了宽和仁厚,纯粹真诚的哲学大家。 绘画:现实与虚幻的转化 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是近两年美国前卫艺术领域的新星。《说实话,天气是治愈的》是他1998年开始创作的。在这个系列作品中,原始档案材料记录的是贝鲁特市区景象中残缺的建筑、毁坏的墙壁、无人的街道。当拉德在其中加入了有文字和图表的泛黄的纸片,在黑白照片上加入彩色的圆点,明亮色彩的斑点中和了阴郁的氛围,引发观众想象,或许想象到了灾难过后的场景,或许想象到了灾难中的孩子,亦或许想象到灾难中的枪林弹雨声。 拉德用事实作为素材基础去组合并且制造冲突,建立虚构的故事,把真实的“弹孔”转化成虚构的“符号”。该系列地图组作品可通过瓦利德·拉德个人网站获悉全貌(https://www.walidraad.com/artworks)。 影视(电影):语言的绝响 《最后的默片》(The Last Silent Movie,2007) 《最后的默片》由英国著名艺术家苏珊·希勒(Susan Hiller)创作。该影片以黑暗空间为背景,贯穿灭绝和记忆的主题,空间内的一块黑色屏幕,顺序播放着男人或女人所说的听不懂的话。希勒在档案馆中找寻到一些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语言,将其投放在黑色屏幕上,并试图在屏幕中配备英文字幕。同时,他们在说完自己的语言后,听众也能紧接着听到一段英语重复他们的话语。 我们所听之声,皆为绝唱。身处黑暗中,倾听死去的语言,外加英文的重复,影片结束,两者双重“灭绝”,给听众以沉郁、压抑之感。试想,银幕中的男女,他们讲完那一句话后,如若知晓他们的语言亦会与之同逝去,该是何种情感。 同样是由希勒创作的影片《失物招领》(Lost and Found,2016),也是以濒危或灭绝语言为主题。她收集了来自23种灭绝或濒危语言的人的口述音轨,进行英文翻译,以字幕呈现,并对每种语言的声波进行连续的声波器展示。 一块黑色屏幕,三排红色沙发,灯光幽暗,恰似开映前的影院。作品本身的视觉语言很朴素,被简化为黑色屏幕中几条跳动的绿线,仅作为声音的陪衬。声音停止之时,绿线也随之静止为屏幕正中的一条直线。 该作品的精神空间呈现则与物理空间形成巨大反差,广袤而意义深远。银幕中的人使用着他们独有的语言,或是讲述故事,或是吟唱歌谣,抑或重复每日的日常对话。 (苏珊·希勒个人网站)http://www.susanhiller.org/home.html 希勒创作的档案性倾向类作品还包括《J街计划》(The J.Street Project,2002-2005)等。她虽已去世,但她留给我们的艺术作品却生生不息。 提到电影创作中利用档案的情况,小编这里还曾看过这样一部影片:《伯纳迪特》(Bernadette,2008)。 《伯纳迪特》是爱尔兰艺术家登肯·坎贝尔(Duncan Campbell)创作的一部影像作品,这部作品是将现有的电影档案片段进行剪辑,并融入艺术家自主拍摄的虚构片段,穿插而融为一部新的电影作品。1969年,年仅21岁的伯纳迪特·代弗林(Bernadette Devlin)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议会女议员,她言辞激烈、举止不羁,宣扬独立、自由,成为当时舆论的热点。坎贝尔在创作时,充分搜集、利用各种有关她的档案片段,最终形成的作品将这位女议员的多面性巧妙展现:演讲台上,她是传奇领袖;聚光灯下,她是社会名流;黑夜深处,她仅是一位20出头的年轻女孩。《伯纳迪特》正是利用电影片段拼贴的方式,将这位女性和政治、媒体偶像、以及自身的三重关系生动展现,观影者能更加全面地去进行重新理解、思考、判断。 正如坎贝尔自己评论道:“我试图通过档案资料来了解过去⋯⋯我并不持有反历史(anti-historical)的观点,而是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有责任对这些档案做更深层的阐释⋯⋯只有追问究竟什么构筑了过去,追问我们选择记住什么或遗忘什么,追问当下如何重建过去,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意义”。 电子游戏:保卫档案 保卫档案大作战 该款游戏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共同完成,以《档案保护概论》为蓝本,将塔防游戏模式与档案学专业知识结合,涉及档案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档案有害微生物的预防与灭菌、档案害虫的预防与灭杀等活动。玩家可通过建设防御塔来抵御档案“害虫”的侵袭,达到保卫档案的目的。 实际上,将档案元素融入到游戏当中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英国国家档案馆官网设计的穿越小游戏、香港特别行政区档案处网站设计的鼠疫游戏、《刺客信条:起源》、《纸上渔村》游戏等。 (附)摄影:以画面映真感 《伙伴(泰迪熊计划)》(Partners (The Teddy Bear Project,)2002) (《泰迪熊计划》,2002) 虽说“九大艺术”中并未提及摄影,但不可否认,摄影仍旧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所以,小编想在此介绍下摄影艺术中的“档案艺术”。 《泰迪熊计划》,该项目是由加拿大艺术家、策展人伊德萨·海德勒(Ydessa Hendeles)主办的,曾在慕尼黑美术馆(2002)和韩国光州双年展(2011)上展出。《泰迪熊计划》主要陈列了海得勒在五年中所搜集到的3000余张在1900-1940年间拍摄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共同特点:均有泰迪熊的身影。照片中的人们或是抱着泰迪熊、或是直接由人假扮成泰迪熊。这些照片承载着太多人的往昔情感与眷恋,海得勒将它们收集、整理,而后策划、展出,独到的布展方式,保持照片原始性,让观者所见各有千秋,引人浮想,触人心弦。 (《Ivoloina试验站的一种拉菲草植物》,选自《殖民者的相册》) 《殖民者的相册》,该作品是中国大陆艺术家陈旻的《JATP集合体》(2012-2019)的作品之一。《殖民者的相册》涂改了花园图书馆馆藏的法国农艺学家埃米尔·普吕多姆(Émile Prudhomme,1871-1963)的一本相册的照片。这些是埃米尔·普吕多姆于1897至1898年在马达加斯加考察期间拍摄的当地植物照片,既是他的工作档案又是私人旅行记录。陈旻在创作时保留了年代、地理位置与植物学名等原始照片信息,以暗指当时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对亚非大陆的军事、经济、技术的殖民统治与权力控制;同时,将人物从画面中去除,只留下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并辅以原始图像数据(拍摄地理位置,植物学名等)作为对应文本。 艺术家借助法国殖民扩张时期残存下来的图像记录重新审视殖民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媒介操作跨越时空,将原本控诉近代亚非被殖民的惨痛历史指向了被人们有意掩盖或无意忽略的当今现实——仍在继续的新殖民主义。以单一虚构映射双重真实,观众结合自身经历、情感,通过观赏回忆历史、反思当下。 结语 档案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既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视角。在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势必需要以宽视角、多渠道、深思路来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交流互鉴,促各学科互赢共进。让档案在新时代“热”起来、“火”起来。 注:以上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张丹.档案艺术的兴起、影响与启示[J].档案学通讯,2022(3):21-29. [2]胡昊.从研究者到策展人[J].画刊,2018(12):37-38. [3]FOSTER H.An Archival Impulse[J].October.2004.110:3-22. [4]信睿周报.成为艺术家的人类学家,抑或反之[EB/OL].[2022-08-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40009. [5]艺术眼SPY.艺术眼·ARTIST|苏珊·希勒(Susan Hiller):来自梦境、记忆以及超自然现象[EB/OL].[2022-08-05].http://www.sohu.com/a/159223404_564496. [6]澎湃网.陈旻:关于生长和灭亡的影像叙事 | 记忆寓所[EB/OL].[2022-08-0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70691. [7]艺术档案.与档案共事[EB/OL].[2022-08-05].https://www.artda.cn/pinglundangan-c-5303.html. [8]斯图阿特·坎玫 (Stuart Comer), 《艺术家实践:与登肯·坎贝尔对话》,翻译自:“Artists at Work: Duncan Campbell in Conversation with Stuart Comer,” Afterall online, 2010.1.14.http://www.afterall.org/online/artists.at.work.duncan.campbell.in.conversation.with.stuart.comer [9]李丹琪.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档案馆名人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大学,2020. [10]司一珂.档案艺术:现实与虚幻的转化[J].人文天下,2016(14):97-99. [11]孙大东,赵君航.基于心流理论的档案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21(6):42-44. 原创 ICA中国宣传组 国际档案理事会微信公众号 2022-08-10 07:30 发表于上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