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管理部查档利用科接到彭城同志从北京打来查档电话,希望我馆帮助查找其父亲彭康的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尤其是父亲民国时期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时写的哲学文章,为出版《彭康文集》提供帮助。
彭康(1901年8月-1968年3月),字子劼,江西省上栗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1927年回国投身革命,1928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彭康是20、30年代沪上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1952年,毛泽东主席签署任命书,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1956年率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68年3月,彭康遭受文化大革命迫害致死。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崇敬,工作人员在检索数据库中展开了多方查找,尝试各种关键词、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最终在革命历史书刊类别中查找到7篇相关文章。另外两篇彭康在狱中撰写的哲学文章,由于时代久远,且彭城本人也从未看过原文,这给查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认真仔细地搜寻,从案卷名中的关键词顺藤摸瓜,从几十卷中一页页翻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查找到两篇署名彭子劼的文章,名为《荀子的性恶论》和《老子的世界观和无为主义》。再次与彭城联系,父亲字子劼,确认了文章就是彭康本人撰写。
彭城接到电话高兴不已,连连称谢,说:“你们帮了大忙。”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彭康在世时,彭城曾经在与父亲四处搜集民国时期关押在国民党监狱时期写的文章,但一直未搜集全。这次狱中1940年和1941年撰写的哲学论著使得彭康七年多被关押国民党监狱阶段的文章全部齐全。另外三篇革命书刊上发表的《克服经验主义的报道方法》、《思想方法问题》、《领会二十二个文件的精神与实质》也是首次发现。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的文章为《彭康文集》的出版做了重要补充,还原了彭康早期革命文化思想。

彭城写来感谢:“一定在跋中为你们写一笔!”千里电话查档,圆了父亲的心愿。
|